党建风景线:西头村精心织密“两张网”,群众幸福感“满格”
2022-04-11 12:52:22 来源: 郑报融媒
关注河南热线

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霞 巩义时报 吴瑞霞 宋磊

“网格员、联户党员常到家里来,俺有啥愁事、难事愿跟他们说,去镇卫生院接种疫苗,打个电话,马上有人接送。”日前,巩义市北山口镇西头村二组村民张老太从镇卫生院接种疫苗回来后,笑得合不拢嘴。今年以来,该村织密“网格化服务+党员联户”制度“两张网”、架起“连心桥”,实现了服务群众“零距离”,调动了广大党群参与疫情群防群控、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,全村上下正呈现出规范有序、充满活力、蓬勃发展新气象。

变“下面一根针”为“下面两张网”

把农村像围棋棋盘一样划分成若干小格,每格内安排一名网格长,村民组长为网格员,使每一个网格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,实现农村管理和服务的全员化、信息化和精细化,在西头村,已变成了现实。

西头村总人口1192人,户数252户,党员50名,辖5个村民小组。

按照便于管理,便于防控的原则,今年以来,在疫情防控“三人小组”的基础上,完善了二、三级网格。二级网格由第一网格长(包村领导)、网格长(村支部书记)、民警、村医组成、律师组成;三级网格是将5个村民组分为1号网格和2号网格,分别由第一网格长(包村干部)、网格长(支部委员)、网格员(村民组长)组成,“两委”干部每人明确一个组,织密了一张覆盖全村各个角落的疫情防控网。

农村工作“点多、面广、线长”,如何开展好工作?更好地发展?“党员联户”制度恰恰破解了这一难题,不算年老体弱者,该村共有41名党员参与党员联户。通过村支部书记“联”村、支部委员“联”片、党员“联”户机制,变“群众找上门”为“党员上门找”,确保每户群众都有党员联系。具体做法是把全村分成了5个片区、两个党小组,两名支部委员分包了一、二和三、四、五片区(一、二党小组)。党员根据所在小组实际情况分包7—10户农户,确保了每一户都有党员联系,及时将各项工作落实落细。

该村在5个片区的显眼位置,都悬挂了“党员联系户公示牌”,上边有党员照片、联系方式、服务承诺及所联系农户代表的名字。同时,随着“党群连心卡”走入寻常百姓家,群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安稳与踏实。党员人手还有一本“民情日志”,作用是,不仅记录党员的日常,还记录群众的诉求,对于能解决的事情,第一时间解决,不能解决的,做好解释工作,并上交包片的支部委员。

搭好平台抓服务 让环境治理“活”起来

通过“门前三包”“垃圾分类”“厕所整理”为主要内容的“小习惯”清单,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。依托党员志愿者服务队、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等大力开展集中整治。2月中旬以来,每天参与义务劳动的党员群众20余人次,投入铲车、钩机、渣土车、拖拉机等60余辆次,累计拉走杂物80余车;完成路面升级8处,增设围挡5处、清理垃圾积存点5处,拆除路边厕所2处,拆除违建2处,党建阵地(文化广场)地坪硬化2600余平方。

为了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治理,村里投资一万余元新买了电动三轮车,做到了垃圾有人清,有车运。五组、二组目前有专人负责区域内主干道、公共区域卫生,群众负责自家的房前屋后。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理,各组的人居环境正在发生大变化。从前,杂物乱堆、垃圾乱倒、污水横流。干部干着,群众看着;现在,脏乱差成了尘封的记忆,村庄净了、也绿了。

育好产业抓致富 画出干群共治“同心圆”

人间最美四月天,风变得温软,春色正浓,西头村南山的梯田里,机声隆隆翻地忙,志愿者施肥除草,干得热火朝天,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志伟告诉记者,本年度,计划栽种千层怀山菊30亩。他还算了一笔账:“除去其它费用,按去年6亩试验田的收益算,30亩地当年可为村集体创收4万余元。”

记者还看到,种植菊花,不仅水源有保障(新打了一眼机井,并建了蓄水池);去年,新修的3条生产道路,虽然在“7.20”期间有不同程度的损毁,但在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,已恢复通行。据悉,为了鼓励群众种植,一亩菊花地村里补助300元,水费也有相应的补贴。

虽然,该村的产业发展之路一直走得磕磕绊绊,修路、架水、流转土地等,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家出来阻、那家出来挡现象,但在吴志伟看来,村子是由一个个格子组成的:“责任明确了,办事提速了,评价科学了,‘网格化服务+党员联户’基层治理模式启动至今,最有成效的有三点,党组织凝聚力强了、党群‘连心桥’宽了、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。”

目前,西头村的网格员、联户党员除了直接参与卡点值班,还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治理等工作中。群众以前有事无处找,现在有事找网格员、联户党员,这是西头村的新变化。逐步放大“网格、联户”效能后,为该村发展汇聚起各方力量。再加上产业发展有后劲,西头村群众,正幸福感“满格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