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手抓土地,一手抓美丽,金水区乡村振兴策马扬鞭
2022-03-31 18:39:48 来源: 郑报融媒
关注河南热线

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翠 通讯员 李贞 文/图

为打造“创新智城·品质金水”、建设国家一流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,持续推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,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,增强农村发展活力,有效推进乡村治理,高水平打造沿黄生态走廊未来乡村聚落,3月31日上午,2022年第一季度的最后一天,金水区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。会后,金水区召开了林长制工作会议。

农村工作会上,金水区下发了《金水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》,方案中金水提出了农村工作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。

2022年底,金水深入实施乡村组织振兴“六项工程”,基层党建示范村达到50%以上,“四有四带”村党组织书记达到60%以上,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面清零;“马渡梦想科创小镇”导入企业50家,开工建设黄河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;金水区沿黄生态水系治理工程项目主体工程完工。

2023年底,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显著提升,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,培养一批年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强村、富村;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进一步巩固,基本实现乡村数字赋能;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以上,“马渡梦想科创小镇”导入企业达到100家,产业融合发展初具雏形。

2025年底,60%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,30%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;乡村人才振兴取得重大突破,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;“三村联动”产业格局基本形成,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0%以上,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;乡村文化振兴走在全国前列,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。

聚焦眼前,放眼未来,金水区计划实施“推进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、深入持续推进乡村建设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、有效改进乡村治理”四方面中心工作。在推进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中,金水区重点聚焦村庄定位,推动产业融合发展;农产品质量安全,推动农业绿色发展;科技创新,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;最严格耕地保护,推动农用地分类管理等四大领域内容。

金水区按照“一村一特色、三村联动、同步推进”的思路,分别将马渡、来童寨、黄岗庙3个村定位科技文化创新型、慢享康养体验型、非遗引导研学型未来乡村;推动废弃物就地消纳、能量循环、综合利用;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,加强“两品一标”管理认证;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,擦亮“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(区)”名片;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,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“非粮化”。

谁说农村的事只与农村相关?

金水区依托辖区农业院校多的资源优势,发挥农业技术对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支撑作用,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、种业创新攻关、种业企业扶优三大行动,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作用,以神农种业实验室创新平台为基础,推进高产抗病抗逆玉米、白菜、辣椒等种业研究攻关项目发展取得新突破;培植一批本地领军农业龙头企业,2023年,辖区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,2025年,辖区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,培育高产、耐旱、抗病、宜机的新优品种3个。

关于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方面工作,金水区计划完善区域内外道路网络,协调加快建设和提升鸿苑路、新乐路等8条道路,确保交通专项规划与北四环、省道S312及大河路东延长线的有效接驳,合理设置公交站点、公共停车场等。在马渡村新建公立小学、幼儿园各1所,启动建设占地5.4万㎡的黄河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项目。

2023年底,金水将建设完成黄河文化沉浸式艺术馆、全国黄河文化地方志博物馆、河南县域地方志博物馆等文化场馆,并投入运营;2022年,启动垃圾中转站建设工作,完成村庄雨污管网建设工作,4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,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8%以上,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8%以上。围绕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“郑州黄河鲤鱼”,以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技术力量为后盾,打造占地1000亩的黄河鱼谷项目;依托当地水稻种植历史优势及宝贵的黄河水资源,用3—5年时间,分两期打造金水稻项目,以大米特色餐饮、水稻文化及黄河文化研学科普、时尚田园艺术活动、亲子观光游乐等内容满足家庭近郊游需求。